快速擴張兩年后,鋰電產業(yè)鏈亟需為高增長的產能找到下一個出口,海外市場和儲能賽道成為兩大方向。
國內動力電池出貨量仍然保持增長態(tài)勢,但增速或將放緩。在11月14日的高工鋰電年會上,高工鋰電董事長張小飛預計,2022年國內動力電池出貨量增速將由2021年的183%降至117%,2023年至2025年或將進一步下降。
增速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基數增大。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,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(fā)帶動動力電池需求猛增,2022年出貨量或將接近500GWh,約為2020年的6倍。另一方面,新能源汽車單月滲透率已經超過30%,疊加疫情因素及宏觀環(huán)境等影響,市場擔憂高增長的需求是否有可持續(xù)性。
(資料圖片)
近兩年鋰電產業(yè)鏈大幅擴產,新增產能也將在明年開始集中釋放,產能過剩成為大概率事件。高工鋰電測算,2022年至2024年動力電池出貨量分別為490GWh、850GWh、1010GWh,而這三年電池廠商建成產能分別為1000GWh、1550GWh、2200GWh,其中有效產能分別為800GWh、1200GWh、1600GWh,均明顯超過出貨量。這意味著產能利用率降低,行業(yè)競爭加劇。
張小飛表示,未來三年的產能過剩是結構性過剩伴隨著周期性過剩。預計市場前十名的供應商能夠保持產能緊平衡,一線企業(yè)產能利用率維持在50%-60%的水平,而11名往后的供應商將長期低于30%,“這意味著一定會虧損,虧損是不可持續(xù)的?!?/p>
除了電池產能,鋰電材料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。根據高工鋰電數據,磷酸鐵鋰、負極人造石墨、六氟磷酸鋰、VC、PVDF等材料都將在今明兩年達到過剩時間點,預計2023年有效產能利用率在50%-65%區(qū)間。
不僅如此,動力電池廠商毛利率也在波動中下滑。今年以來,電池廠商將原材料成本向下游傳導,三季度毛利潤率已反彈至中低雙位數水平。不過,2022年前九個月毛利潤率仍低于2021年上半年及之前的水平?;葑u評級分析師認為,這反映出將上游成本上漲全部轉嫁予國內電動汽車制造企業(yè)存在困難。因為多數電動汽車制造商仍處于虧損狀態(tài),而新進入者發(fā)力疊加增長前景趨緩將使其面臨日趨激烈的價格競爭。
為了消化擴產產能,動力電池廠商需要另尋出路,出海逐漸成為行業(yè)趨勢。國內頭部電池廠商紛紛開始海外布局,例如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和匈牙利建廠,比亞迪也落腳匈牙利,高軒高科在德國、印度、美國多地布局,遠景動力、孚能科技、億緯鋰能、中創(chuàng)新航、蜂巢能源等公司均有出海計劃。
“在北美、歐洲建廠雖然有巨大的挑戰(zhàn)和風險,但電池企業(yè)一定要抓住歷史性機遇,敢于向真正的高端市場進軍。原來國內都是做產品輸出,而現在是產業(yè)輸出的機遇?!边h景動力執(zhí)行董事、中國區(qū)總裁趙衛(wèi)軍在會上表示。
不過,產能出海需要克服重重困難。欣旺達副總裁梁銳在會上表示,以歐洲為例,當地沒有像國內一樣完善的鋰電供應鏈和人才隊伍,建設成本較高,且需要充分熟悉當地法規(guī)。梁銳還透露,欣旺達已經在歐洲展開考察,也已經有實際的規(guī)劃。
此外,歐洲、北美陸續(xù)推出產業(yè)本土化要求,國際關系緊張也加劇出海難度?!艾F在客戶對我們的第一需求并不是本土建廠,如果能本土建廠當然最好,但是一定要在中國內地之外有一個生產基地,以此保證持續(xù)供應。在這個基礎上,我們會考慮成本利潤來做選擇,第一選擇可能不是歐美?!鼻嗌綄崢I(yè)旗下的瑞浦蘭鈞董事長曹輝在會上表示。
美國近期通過的《通脹削減法案》進一步引發(fā)監(jiān)管壁壘升高的擔憂。據惠譽近期研報,該法案并未禁止從中國進口。不過,由于該法案旨在將主要集中于中國的電動汽車供應鏈分散化,因此長期來看,中資供應商在美國市場或會處于劣勢,并面臨更高的監(jiān)管風險?;葑u認為,中資供應商或仍會與其主機廠客戶合議尋求可規(guī)避限制性規(guī)定的策略,包括但不限于合建合資企業(yè)、簽訂技術服務協議等。
值得一提的是,儲能是即將崛起的另一大賽道,將拓展產業(yè)空間。張小飛預計,2022年儲能電池出貨量將達到171%,高于同期動力電池的增速,“不過是動力電池廠商和儲能電池廠商會出現碰撞,二者的產品技術和經驗要求并不一樣?!?/p>